6月28日至30日,盐城工学院环境学院“碧水护航者”社会实践团赴盐龙湖水源地保护中心,通过实地调研、水样检测、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水环境保护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入融合,为守护“城市水源”筑牢安全屏障。
实地调研 解密饮用水“安全密码”
在盐城市水务集团原水公司生态科主任王玲的陪同下,实践团成员体验了3342亩湖区的广阔和湖水的波光粼粼,近距离接触了取水口、湖内各个功能单元。
绿头鸭、鹤鹬、翠鸟等成群结队栖息于湖区的各种鸟类保护动物,茭草、芦竹、轮叶黑藻等植物,让实践团成员大开眼界。通过视频讲解,结合沙盘模型,实践团充分了解了盐龙湖水源地的水质监测流程、生态保护措施及应急处理机制。
团队成员认真记录,积极提问,他们了解到,尽管盐龙湖水质较以往已有较大提升,但仍然面临沉水植物多样性生存危机等难题。
无人机巡检、新污染物绿色阻控技术研发、溶解氧智能管控模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技赋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书本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刻具象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知识,同学们纷纷感到收获满满,对水源地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听取盐龙湖水源地保护中心介绍
陈超然 供图
水样检测 出具饮用水“体检报告”
水体采样检测是守护全市人民健康与生态安全的技术盾牌。实践团分组冒着40℃高温,乘船前往湖区不同点位,将所学的检测方法学以致用,使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进行原位水质在线监测,现场记录水温、pH值、溶解氧等数据。
回到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光光度计、显微镜等设备,学习地表水中的氮、磷、有机物等指标的检测方法,对盐龙湖水源生态净化系统上游和内部各单元的藻类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形成的水质检测报告,为水源生态净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湖区采样
陈超然 供图
收割茭草 探寻“劳动教育+思政”新模式
对挺水植物区的茭草地进行收割,防止其腐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水源地生态管理的重要环节。大型器械收割会导致地面无法生长植物,因此收割茭草主要采取人工的方式。
尽管烈日炎炎,实践团的同学们仍干劲十足,分工协作完成a4地块共计16亩的收割任务。拿起从未使用过的镰刀,按照收割后根部残留高度10-15cm的标准,将收割后的茭草捆扎运至隔埂堆放,豆大的汗珠从同学们的脸庞滑落,同学们却难掩激动的心情。
实践团成员陈烨感慨道:“通过沉浸式体验水环境保护的全流程,在真情实景中感受到环保行业的创新脉搏,更加深了我们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收割茭草
陈超然 供图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强化了其社会责任意识。未来,环境学院将继续深化与盐龙湖水源地保护中心的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保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